因為祖輩的一句叮嚀,她堅守在東固大山44年甘當一名紅色講解員將紅色歷史文化傳揚開去,她是夏淑英,江西省吉安市東固革命根據(jù)地博物館一名紅色講解員。
為了堅守,40多年扎根大山
1959年,夏淑英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東固畬族鄉(xiāng)。1977年,她參加了工作,投身紅色講解。那時,東固第二次反圍剿陳列館的場館設(shè)施極其簡陋,但夏淑英總是以飽滿的熱情接待每一位游客。
1982年,夏淑英結(jié)婚了。丈夫的爺爺邱有文是一名烈士,犧牲前曾再三經(jīng)叮嚀后人:“烈士的鮮血不可白流,一定將他們的故事告訴后人!”夏淑英的家婆也諄諄教導她:“東固有很多革命烈士,他們的工作是為后代謀幸福的,我們不能忘記他們,一定要熱愛東固的青山,將東固的革命斗爭史講好,將東固的紅色傳承下去!”“嗯,我一定會的!”夏淑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婆婆。
1989年至2004年,東固“第二次反圍剿陳列館”只安排了夏淑英一名講解員。15個春秋,她獨守空館,支撐起了陳列館最為艱難的時間。那時,館內(nèi)事務繁雜——接待來賓、端茶倒水、清掃垃圾、傾情講解全靠她一個人,碰上刮風下雨、房頂漏水等情況,她自己搞不定,就把丈夫叫來,義務勞動。
夏淑英不僅想方設(shè)法地為大家生動講述東固革命根據(jù)地的紅色歷史,還為他們現(xiàn)場演唱《蘇區(qū)干部好作風》、《紅軍不怕反動派》等革命老區(qū)的經(jīng)典山歌。有時候,半天時間,嗓子就感覺要冒煙了,她也從不懈怠,堅持把每一次講解做到最好。就這樣,她一干就是44年,孜孜不倦,任勞任怨。夏淑英曾經(jīng)有過走出大山的機會。1985年,“文陂二七會議紀念館”把她借調(diào)過去,好不容易有了向城區(qū)靠近的機會,她卻毅然調(diào)回了東固;1991年,吉安縣縣委要調(diào)她去“文天祥紀念館”工作,她又借故推卻。面對家人的不理解,她誠懇地說:“我是邱家的媳婦,得牢記邱家的祖訓,兌現(xiàn)先前在婆婆面前許下的諾言。”
為了守護,無怨無悔向陽開
“如果有人聽得不滿意,那是我的失職。”夏淑英自編講解詞,穿插小故事,創(chuàng)造性地講解。有時候,客人們聽完講解,常想去各個革命遺址看看,夏淑英便要帶著他們到各個講解點去進行現(xiàn)場講解,遇到路不通的地方還得走山路。“我總想,別人來趟東固不容易,我要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他們,盡心做好服務。”
2002年山洪肆虐,擔心記錄著紅軍將領(lǐng)黃公略生平事跡的珍貴牌匾被沖走,夏淑英不顧自身安危,逆行而上,在大水中救下被墻土壓住的“公略臺”。家人擔心她的安危,嗔怪她:“文物文物,你的眼里就只有文物!萬一出事可怎么辦?”夏淑英心里后怕得很,嘴上也安慰家人說,“沒事沒事的,我心里有數(shù)!”
多年來,夏淑英不光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“講好紅色故事、傳承紅色基因”的重擔,還義不容辭地參與了無償搜集和整理紅色文物、紅色歌曲、紅色故事的工作。參加工作至今,她先后將10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、200余首紅色歌曲、近20個感人的紅色故事一一呈現(xiàn)。不只如此,她還積極參與組織傳唱紅色歌謠,編寫老紅軍回憶錄,記載紅色故事等等工作。
為了傳承,退休不退光和熱
為了讓紅色教育深入校園,2000年開始,夏淑英志愿擔任原“東固八一希望小學”和現(xiàn)“東固民族小學”的校外輔導員,給孩子們唱紅色歌謠、講紅色故事。
2009年10月,夏淑英到了退休年齡。正當家人們?yōu)樗L舒一口氣時,她卻不顧家人反對,重操舊業(yè)。家人怪她不珍惜身體,她卻說:“我一天沒有講解,心里就不舒服。趁著我還能講得動,我要抓緊時間多講,讓更多人都來了解這段歷史,都來傳承東固的‘紅’,這樣我才不會有遺憾!”2015年,夏淑英又開始在東固民族小學培養(yǎng)“小小紅色講解員”。為此,她常奔波于場館與學校之間,風雨無阻。在她的精心培養(yǎng)下,一批批優(yōu)秀的“小小紅色講解員”像雨后春筍般涌現(xiàn)。至今,夏淑英依然奮斗在紅色講解的舞臺上,為家鄉(xiāng)的紅色傳承事業(yè)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。
2021年5月,夏淑英入選“中國好人榜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