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4日,唐尚珺在社交媒體上發(fā)布視頻,稱自己已被華南師范大學信息工程專業(yè)錄取。錄取信息顯示,當前檔案狀態(tài)為“已被華南師范大學錄取”,批次“本科普通批”,科類“物理類”,專業(yè)名稱“信息工程”。
今年是35歲的唐尚珺第16次參加高考。平心而論,他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上可謂毀譽參半了。他的社會評價變得復雜,似乎從一個高考的勵志者,變成了一個高考的“投機者”,如今又變成了彷徨者。
不可否認的是,無論人們喜不喜歡,唐尚珺都能輕易獲得輿論的關(guān)注。從這個角度看,他已經(jīng)“成功”了——哪怕是以一些人不喜歡的方式。唐尚珺本身已經(jīng)變成高考語境下的符號,他未來的人生大概率要和他的高考故事緊密相連,而不是全部系于人們出于樸素認知所設(shè)想的路徑:讀書-畢業(yè)-找工作。
在最新的報道里,唐尚珺已經(jīng)開始直播,也發(fā)起了“這次要不要讀大學”的投票,這或許已經(jīng)透露了他未來可能性的端倪。他身上的標簽,讓他的人生有了傳統(tǒng)路徑之外的元素。
在這里不評價唐尚珺本人如何,僅僅從唐尚珺過去十幾年的高考歷程來看,他確實是剖析高考本身的樣本。他之所以可以十幾年如一日的高考,恰恰是因為高考在社會生活里占據(jù)了重要的位置,高考本身就凝聚了大量的“資源”,并投射到他的身上。
支撐唐尚珺走完復讀路的,除了本人的意志外,也是因為能獲得獎金和贊助。他曾自陳“在各個復讀學校拿到的獎金、生活費大約有30萬元”,這些想必給了他復讀的動力和可能。這或許本身就是高考意義最生動的詮釋——考生僅僅是復讀、考上好學校,就已經(jīng)可以獲利了,高考的地位和分量不言而喻。
而另一個支撐則是唐尚珺本人的眼球效應。在網(wǎng)絡(luò)上有不少人表示對唐尚珺霸占熱搜的厭倦,但毫無疑問,他總能輕而易舉地獲得輿論的關(guān)注。這并不以個別網(wǎng)民的意志為轉(zhuǎn)移,而是高考本身太有話題度,太能牽動社會的神經(jīng)了。唐尚珺作為高考路上的“虔誠者”,那么他的命運如何當然也就會受到大眾輿論的偏好。
所以,唐尚珺的16年高考路并不只屬于他本人,也是高考本身和社會的互動過程,是高考這個制度衍生出的社會期待乃至“經(jīng)濟價值”的投射?梢韵胂蟮氖牵粕鞋B如果參加其它考試連考16次,大概也不會有多少關(guān)注,更不可能獲得獎金和贊助。
這一次,很多網(wǎng)民希望他別再復讀,很多人似乎比本人更對他的前途上心,希望他能走出高考。換句話說,這不只是唐尚珺要走出困境,而是人們希望走出“唐尚珺困境”。
在這十幾年的過程里,人們親眼見證了高考如何擠占他的人生,圍觀者都覺得喘不過氣。而“唐尚珺困境”,與此類似的,是一場考試對人生過于重大的決定性意義,是考試催生了扭曲正常教育模式的“獎勵型復讀”,是一場考試凝聚了過高的話語權(quán)重。人們希望唐尚珺走出高考,也是渴望破除一考定終身的愿望,希望這能成為一個既屬于他自己也屬于社會的“告別儀式”——讓高考回歸平常,不再出現(xiàn)光怪陸離的奇觀。
最后,還是要祝福唐尚珺。本質(zhì)上來說,他也是被機制和環(huán)境推著走的那個人。無論做何種選擇,人生的成長和自主終究是他自己應該學會的一課,他需要自己摸索。同樣的,如果人們不希望高考過于“關(guān)系重大”,希望搭建多元化的成才模式,那么社會也需要摸索。 |